1973年,毛主席在一次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调整计划:各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对调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十一大军区的司令员们大多长期在一个地方任职,很少有轮换。这种长期不变的局面导致他们逐渐习惯了手头的工作,甚至有些人在执行任务时产生了惯性,缺乏了应有的活力和创新。毛主席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,并且认为如果发生突发事件,可能会因指挥员的疲软导致军区反应迟缓。因此,他提出了调换军区司令员的建议。
毛主席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与会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,大家普遍认同这种做法能够打破固有的官僚化和僵化思维,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。很快,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对调工作在各方协调下有序进行。然而,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。
许世友当时被安排与广州军区的丁盛司令员进行对调,可是许世友接到任命书后,却坚决表示不愿去广州军区担任职务。那么,许世友为什么会如此拒绝呢?难道他与丁盛之间有私人恩怨?其实并非如此。许世友之所以不愿调职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许世友已经在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长达十八年,南京已然成了他的“第二故乡”。在这个地方,他投入了大量心血,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。其次,南京离他的家乡许家洼非常近,老母亲的坟茔也在附近。对于许世友来说,家乡才是心灵的归属。而广州与南京相距遥远,这让许世友产生了强烈的离乡情结,因此他拒绝赴广州上任。
展开剩余67%许世友自己曾说:“与其去广州当个司令员,还不如在南京退休安享晚年。”他不仅是一个勇猛的虎将,而且性格倔强,面对调动命令,他决心不动摇。尽管叶剑英曾多次劝说,但始终未能说服他。事态最终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,叶帅将此事报告给了毛主席。
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,并没有责怪许世友,而是笑着对叶剑英说:“通知许世友来菊香书屋,我要和他下一盘棋。”许世友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次简单的棋局,没想到自己竟然被毛主席以这种方式点拨。虽然许世友在棋局上远不是毛主席的对手,但当毛主席走出了第一步——动了“帅”——时,他顿时恍然大悟。下棋时,通常“帅”是不容易动的,但毛主席这一举动,仿佛在无声地告诉许世友,作为领导者,有时候也需要主动突破自己的局限,去适应更广阔的环境。
棋局未完,许世友已经完全明白了毛主席的意图。他深深地感受到,毛主席的战略眼光远超常人,而这一盘棋的胜负,也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与使命。许世友站起来,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,表示:“我许世友永远是毛主席的兵,随时听从毛主席的调遣。”这场棋局,巧妙地化解了许世友的抵触情绪,也让他产生了对调动命令的认同。
当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后,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新职务而高高在上,相反,他十分低调务实,始终保持着与基层官兵的亲近。为了更好地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,许世友多次亲自下连队、走基层。在一次视察某边防团时,团长曾精心准备了接待,带着副团长等人早早在路口等候,想着许世友会乘坐一辆豪华车队前来。然而,他们等了很久,始终没看到许世友的车队。令团长惊讶的是,许世友驾驶着一辆老旧的吉普车,早早便来到了团部。这件事情让许世友深感不满,他随即要求各部队不要再搞形式化的迎接和接待,一旦发现类似情况,将严肃处理。此后,许世友再下部队时,始终不事先通知,直奔基层,实地了解情况。
许世友以自己谦逊务实的作风,赢得了广州军区官兵的尊重和爱戴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不仅强化了部队的战斗力,也为整个军区树立了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